AI产品如何运营才能有效
毫不客气的说,今天90%的AI产品在5年内都会死亡。无论是基于传统的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开发的软件,还是今天基于大模型开发的应用。
因为:70%的产品根本没有应用场景和盈利模式,20%的产品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,等到产品盈利的那天。
随着显卡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,客户在硬件方面的投入攀升,从客户侧开始推动大模型应用的落地,本来用深度学习就能解决的问题,客户依然选择大模型的应用。
这与社会的洗礼和政策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。
如果今天你所在的企业从事大模型或人工智能的产品,如何运营才能有一定的效果?
咱们先不提效果,先聊聊如何能正确的认知产品?
我从2018年开始接触ai的产品,曾经也做过现象级的营销活动和内容。今天大家在提智能编程时所提到的AiXcoder,最早的运营工作便是我来操盘的。其次,在当时我司融资,对外宣称完成2.2万个AI落地场景,其中2万个落地场景是我落地的,公司顺利完成融资。最后,大家今天会提的智能推荐产品,智能营销产品,AI决策产品等,都有所涉及。
今天我所遇到的AI开发者或是大厂的AI部门的leader,大家对于未来有很高的预期,张口就是几百万、几千万的用户群体。
深度一聊,才发现他们的思想依然停留在得“屌丝”者得天下的时代,认为产品只要有大量的基础用户群体,未来的收费就没有问题。我则持有相反的看法,依靠数量取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。
这个系列文章会分为六个章节,大概需要三篇文章写完。
一:算法和模型是时代的基础应用,但没办法垄断。
二:互联网思维,在AI产品时代都会失效
三:落地场景才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
四:AI产品如何运营才有效果
五:从事AI产品运营应该有哪些能力
六:如何搭建AI产品运营团队
一:算法和模型是时代的基础应用,但没办法垄断。
今天我们所讲的AI产品,大多是基于算法的大模型,也有一些企业基于大模型、深度学习或机器学习开发落地应用。
也有人宣称,今天的应用都值得用AI重塑一遍。也就是所谓的完成AI+应用,AI+场景。这个说法和当年“互联网+”有异曲同工之处,今年的互联网+已经和生活融合,然而大家已经没办法感受互联网+带来的先进性,因为所有的产品都完成了互联网+,它只是产品中的一个小功能而已。
我们在选择产品时,依然会看公司的知名度、营销能力,产品设计的完美程度,以及用户运营的便利性 ,未来的AI能力也是一样,它并不会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。
随着大模型的开源越来越多,大多数AI企业的核心壁垒——技术优势将不复存在。
然而互联网巨头所沉淀的人才、技术和资金,在新的赛道上齐发力,大家会有更多的选择。未来的“先发者优势”将会持续的存在,比如,今天大家所知的大模型,首选肯定是ChatGPT,其次才会考虑其他产品。
除了chatgpt之外,如果大家今天面向C端用户收费,大不了我换一个大模型平台接着使用。除非,你在一个环节中做的特别出色,存在竞争壁垒,才有可能存在付费的机会。
做底层技术的差距太大,如国内大模型厂商和ChatGPT的差距,未来也不太可能剩下一两家,实现寡头垄断,其他的AI技术和大模型,都会嵌入到产品中,完成对产品的更新迭代。不过这些技术能够在业务中发挥多大的优势和能力,还是否值得我们付费,值得我们付费多好,以及嵌入AI能力后产品能够形成技术壁垒,我看太难了。
因为今天行业的竞争,依然是品牌的竞争,行业落地场景的竞争,AI所营造的噱头会被大模型逐渐的磨平,因为今天的开源大模型太多,而且更新速度也很快。
你在底层接入ChatGPT,我接入通义千问,你利用开源Llama塑造自己的大模型,我用Qwen构建大模型,咱们的差距有,但是并不是致命的,在用户侧还需要看微调的情况,有可能我微调的情况比你还好,因此底层嵌入AI模型的能力并不会构成技术垄断,而且也会随着大模型开源,这块优势被逐渐磨平。
我依然被保持这个观点,AI技术未来会成为通用技术,很难形成技术垄断,而你的企业如果想要利用AI做产品,培养用户的习惯,未来形成垄断,从而掌握定价权,这个想法会存在很大的问题。
在后续的内容中,咱们继续剖析AI产品如何做运营才会有效果。
本篇内容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运营官张沐